次第(一)
踏入廿一世紀,中國醫壇出了一位新星~劉力紅教授,他的巨著「思考中醫」在2002年出版,一下子便登上了史上最暢銷中醫科普類著作的寶座,喚起了無數民眾對古中醫學的景仰之心。
劉教授在2006年的著作「扶陽講記」,再次帶給國人另一回的驚喜。這次他不是述說自己的故事,而是介紹了另一醫壇神人盧崇漢教授。
一般中醫處方的常用藥種約百餘種,再計算上罕用藥種,少則二三百種,多則達近千種。可是盧教授治理天下百病難症,常用的藥種就只四十餘種。療效如何呢?不論是癌症、紅斑狼瘡、心臟病、支氣管炎....到他手上,不用幾服藥便穩了下來。
換言之,找到了人體奧秘的核心,治病便不用再跟著病種和症狀跑,而能夠以簡御繁,運用少量的藥種,即可調動人體的功能,化解百病萬症。
當時中國各地慕名求學,希望拜師於劉盧兩大師門下的中醫愛好者,數不勝數。香港很多有志的中醫系大學生,轉到廣西中醫藥大學讀研究生,便是為了(近水樓台先得月)。
其中一位研究生,得以拜入劉師門下,幾年之後,他學成返港,與本地醫界同道分享心得;親炙絕世大師數年,所得的治病心法,可以濃縮成兩個字:次第!
什麼是(次第)?下文自有分曉。
細談疫情下用藥經驗分享(下)
這是自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3月14號發出的第九版新冠診療方案中,比舊方案多了出來的一條新方子:
(3) 疫毒夾燥證
臨床表現:惡寒,發熱,肌肉酸痛,流涕,乾咳,咽痛,咽癢,口乾、咽乾,便秘,舌淡、少津,苔薄白或乾,脈浮緊。
推薦處方:宣肺潤燥解毒方
基礎方劑:麻黃6g、杏仁10g、柴胡12g、沙參15g、麥冬15g、玄參15g、白芷10g、羌活15g、升麻8g、桑葉15g、黃芩10g、桑白皮15g、生石膏20g。
保健養生需知
- 慎用寒涼藥物與退熱藥物,減免進食生冷冰涷食品與碳酸飲料。
- 空調勿低於25度:皮溫偏低,可致經絡受阻,且令交感神經功能下降,引發過敏和亞健康狀態。
- 慎食二白(白糖白麵粉)及糖精:白砂糖會干擾體內白血球之功能及維生素C之吸收、糖精之危害比白砂糖更大,更易擾亂人體之正常糖代謝。主糧宜以糙米或粗糧,來替代白米與小麥麵粉製品。
- 戒食反式脂肪酸(如西餅、餅乾、雪糕、咖啡伴侶、人造牛油、山寨即食麵、餐肉等)。慎用工業萃取油,如精製油、劣質非初搾油、化工溶劑提取油等。
細談疫情下用藥經驗分享(上)
中國幾千年以來,經歷的疫情數不勝數。但就如上世紀的西方學者李約瑟所言:假如碰上瘟疫,他寧可身處中國,而非留在西方。
雖然在中國醫學史上,也有瘟疫的易感性與防疫接種(天花)的記載,但古代中國並不把隔離與防疫接種作為治疫的第一重點,而是發展出了一套(萬變不離其宗)的中醫治療科學。
中醫治病的流程是(理法方藥),其重點不在於找出特效的藥物(藥),也不在於試出一條驗方(方),而是在於覺知到冶病背後的道理(理),與實踐的大方向(法)。
骨肽素的故事
享用過關令華教授骨肽配方的朋友都會知道,其治療傷患的效果,媲美最先進的幹細胞生長因子療法。許多人都因而擺脫了纏身十多年的痛症,非常感恩關教授用了幾十年時光研發出來的完美科技。
這套將會競逐2021年杜拜世界博覽會獎項的新技術,蘊含著許多開發超級原材料的心血及科研成果。個中故事,由50年前的一個任務開始...
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,關令華教授接到國家有關如何攻克骨關節痛症的科研任務。當時他會同多位廣西及深圳區的專家醫生, 在接觸大量頸椎腰椎膝關節痛症病人的基礎上,做了大量的臨床統計及實際治療方法的科研工作。當時,很多深圳居民,都有著腰腿膝關節疼痛的問題。早期而言,到醫院求診的痛症,病因以急性損傷為最常見(比如跌打扭挫傷等),而越到後來,就越多人是因為勞損退化而引起痛症的。對臨床醫生而言,急性損傷的問題相對比較好處理,慢性的勞損退化,反而在治療上沒什麼突破性進展。
第 1 頁,共 3 頁

